学科活动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
证据科学研究院“名家大讲堂”第一讲成功举行

2025年10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名家大讲堂”系列活动第一讲在研究生院图书综合楼0112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卢建平教授主讲《轻罪治理的形势与任务》,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王平教授、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熊秋红教授担任与谈人。本次讲座由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彭文华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卢建平教授以犯罪统计数据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我国犯罪结构的变化趋势,指出“轻罪时代”已然到来。他通过对公安机关刑事立案数、破案率及法院审结数据的分析,认为当前我国严重暴力犯罪占比持续下降,危险驾驶、盗窃等轻罪已成为刑事犯罪的主要类型,这一转变对传统“重刑化”治理模式提出新挑战,尤其在司法资源配置、刑罚执行机制等方面,亟待针对性调整。

针对“轻罪治理的核心任务”,卢建平教授从三个维度提出了破局路径。一是理念革新。直面当前“轻罪重刑”的失衡现状,卢教授提出以“轻、快、宽”为核心的治理理念,推动刑事治理从“轻罪时代”向“轻刑时代”转型,避免刑罚资源的过度消耗。二是政策调整。通过对传统“严打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理性反思,他强调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完善刑事政策体系,树立科学的犯罪治理自信。三是制度创新。卢教授指出当前轻罪治理与社会治理存在脱节的问题,建议构建“立体化、分层化”的犯罪治理制度,推进犯罪分层与刑罚轻刑化改革,实现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协同创新,最终建立现代化犯罪治理体系。

彭文华院长在总结中指出,卢建平教授的演讲既有数据支撑的现实分析,又有体系化的理论建构,为轻罪治理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框架。

在与谈环节,王平教授以“刑罚目的”为核心,针对轻罪扩张可能导致的“犯罪圈扩大”、“个案治理成本增加”等问题提出疑问,引发对轻罪治理边界的深度思考。

熊秋红教授则聚焦程序法创新,解读轻罪治理中的“繁简分流”实践内涵,并就“轻罪形势的界定标准”、“治理理念的落地路径”等问题与主讲人展开对话,学术观点的碰撞让现场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互动环节中,学生们围绕“轻罪治理与社会治理的融合路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实施难点”、“轻罪入罪与出罪的边界把握”等热点问题踊跃提问。卢建平教授结合最新立法动态与司法案例逐一细致回应,既解答了具体问题,又引导同学们从制度逻辑层面思考,使大家深受启发。

      

本次讲座历时三个半小时,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讲座不仅系统梳理了轻罪治理的现实形势与核心任务,厘清了犯罪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方向,更搭建了学界名家与青年师生的交流平台,为推动我国轻罪治理体系完善、助力刑事法治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作为“名家大讲堂”系列讲座的“开篇之作”,本次讲座既是证据科学研究院落实我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法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为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青年师生搭建了一个“对话前沿理论、破解实践难题”的高端交流平台。未来,本系列讲座将继续通过邀请实体法、程序法和证据法等多领域的顶尖学者开讲,以此推动不同学科研究者的沟通、交流,助力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