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活动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
证据科学研究院成功举办第五期教师论文工作坊

10月29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在学院路校区举办第五期论文工作坊。本次活动聚焦洗钱罪认定与证据相关性研究,邀请相关领域资深专家现场指导,吸引证据法学、法庭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及青年教师共同参与,为学术交流与研究精进搭建了高质量平台。

褚福民老师以《洗钱罪主观明知认定方式的误读与制度重构》为题展开汇报,以“自洗钱入罪”这一实践热点为切入点,系统剖析洗钱罪主观明知认定的核心问题。针对该汇报,彭文华院长从学术规范与实践价值两个关键维度提出针对性指导:一方面,聚焦论文题目的学术表达,建议通过优化表述增强题目与研究内容的适配性,进一步提升学术深度;另一方面,针对论据支撑的实践属性,建议补充司法裁判实证研究,让研究结论更具实践说服力。

在研讨环节,专家从“论述严谨性”与“研究深度”两个层面提出完善建议:从严谨性角度,建议在问题提出环节补充实证调研数据或典型案例,通过“理论+实证”的双重支撑提升论述可信度,进而凸显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从研究深度角度,强调需以新规则为研究基点,既要分析规则变化带来的实践效果,也要挖掘规则调整的深层原因,包括规则变化的演变成因、政策背景,及其背后体现的国家意志考量,同时需关注我国洗钱罪界定与国际定义在狭义、广义层面的差异,让研究更具国际视野。

郑飞老师则以《论证据相关性的法律构造》为题分享研究成果,深入探讨证据相关性的逻辑构造与理论谬误。指导专家在肯定其研究理论深度扎实的同时,也指出需加强创新建构短板,并建议强化问题意识的实践导向,紧密回应司法实践中的实际需求。针对研究内容,专家提出多项深化方向:一是梳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及我国证据相关性的历史渊源与认知发展脉络;二是明确研究所面对的核心问题与对话对象,明晰国际学术对话对我国证据相关性概念体系完善的推动作用。三是结合我国司法实践难题,提炼构建可操作的理论框架,提升研究的适用性与指导意义。

本次论文工作坊采用“汇报+点评+研讨”的模式,不仅为学者们搭建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和获取专业反馈的优质平台,还通过多维度互动有效促进了学术观点的深入碰撞与升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将持续推进论文工作坊的建设,力求挖掘更具深度的研究成果,促进学术资源共享,为证据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