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活动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
第五届中瑞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5th ISSSES)顺利召开

2025年9月7-9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支持下,第五届中瑞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ino Swiss Evidence Science 2025, 5th  ISSSES)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政法大学(CUPL)、四川大学(SCU)、瑞士洛桑大学(UNIL)、中瑞证据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纠纷解决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举办,会议联合主席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彭文华教授、四川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左卫民教授共同担任。

一、研讨会简介

在全球司法文明互鉴不断深化与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证据科学作为法治建设与科学证明的交叉核心,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瑞证据科学联合研究中心旨在构建一个跨越法系传统、融合学科界限、对接国际前沿的高端对话平台。5th ISSSES是其举办的第五届国际研讨会,会议主题是:证据科学与司法证明当今之挑战(Current Challenges for Evidence Science and Judicial Proof)

本次研讨会聚焦于证据法学与法庭科学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理论重构与实践创新,致力于回应事实认定精准性、证据评价科学性及裁决公正性等根本性司法命题,其使命在于推动证据科学的范式革新与方法论突破,强化国际学术共同体在应对新兴科技带来的伦理、规则与技术融合挑战时的协同能力,以科学证据驱动司法文明进步,为全球证据科学的发展提供前瞻性引领和深层智慧支持。

研讨会邀请了近百名来自中国、瑞士、美国、英国在证据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与一流学者,围绕跨学科视角对证据科学和司法行政领域进行深度交流探讨,引起了众多学者关注。会议吸引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鉴定中心、香港政府化验所、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湖南大学、北京警察学院、辽宁省公安厅、以及众多国内外律所与鉴定机构的参与。

二、会议隆重揭幕

97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王元凤教授主持,她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表示欢迎,并介绍中瑞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是一个让学者们辩论、质疑,并相互启迪以追求真理的跨越大陆的科学桥梁。

四川大学副校长赵长生教授出席本次会议。他表示,中瑞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是全球证据科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性学术会议,四川大学是中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证据科学是关乎司法公正的实现和社会信任的凝聚。希望学者们畅所欲言,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学术共识,共同推动证据科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与创新。

接着,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彭文华教授致辞。他表示,热烈欢迎来自瑞士、英国等的学者朋友,回顾了证据科学研究院在证据治理程序理性双重领域的深耕历史,多年来与瑞士洛桑大学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以及往年数届研讨会的继往开来。彭院长从可解释的智能可计量的价值可迁移的标准三个方面诠释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提出了多层次、多途径的中瑞合作与全球证据科学发展的新愿景。

然后,由瑞士洛桑大学候任校长克里斯托弗ž山普教授(Christophe Champod),以理性严谨的逻辑思维,阐述了研讨会的主旨以及中瑞证据科学深厚的合作历史。作为国际知名指纹专家, 他通过指纹的两个重要特征(稳定性和持久性)对中瑞合作情况进行了生动比喻,并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学者的辛勤付出,希望各位能够在研讨会上无保留地交流碰撞,探寻真理。

三、主旨发言盛况

瑞士洛桑大学山普教授带来了研讨会的首场主旨发言。演讲题目是"从低信息痕迹到高精度匹配:法医多模态生物识别框架"。其极具创新性的议题不仅在理论上推动了法医学的范式变革,更在实践中为全球司法系统提供了可扩展的解决方案,启发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技术融合应对复杂证据挑战。

第二场主旨发言由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张保生教授进行。其选题"提升司法鉴定可靠性的路径"直面证据科学的核心挑战——如何确保专家意见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从方法论与制度设计角度,探讨标准化、质量控制及跨学科验证的创新策略。

第三场主旨发言为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保罗·罗伯茨(Paul Roberts)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刑事程序中的完整性"。这一议题聚焦于程序正义与证据道德的交叉点,探讨如何在追诉犯罪的同时维护法治原则与人权保障。

第四场主旨发言由四川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左卫民教授演说。他的选题"拼图还是印证?中国刑事法官证据分析中的事实认定研究"通过实证方法,深入剖析中国法官在事实认定过程中的认知模式与证据使用策略,挑战传统"印证"理论的局限性,并提出"拼图"模型以更贴合司法实践。

此外,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桂强研究员以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在案件的中的应用,论述物证鉴定似然比范式的历程与方法,以及中国物证鉴定的评估意见和物证鉴定范式转换路径,最终给予我们无垠的启发与思考。

最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吉莉安·塔利(Gillian Tully)教授通过线上方式,以从规制与政策层面推动法庭科学高质量发展:英国经验的启示主题,对英国的法庭科学质量管理经验进行了深入剖析。

四、单元发言风采

5th ISSSES共分为五个单元发言。

第一单元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中教授主持。该单元的主题为“重审证据解释与证明标准:信任、偏误与范式转型(Rethinking Evidence Interpretation and Proof Standards: Trust, Bias, and the Changing Paradigm)”。本单元围绕“信任—偏误—范式转型”,以实证与规范双线展开:华东政法大学陈邦达副教授以上海统一鉴定模式的经验揭示法医学证言的信任危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苏豪副教授以典型刑案剖析科学证据解释中的认知偏误;洛桑大学的亚历克斯ž彼德曼(Alex Biedermann)教授从概念层面对专家证据的“可/不可解释性”提出分析框架;上海交通大学张嘉源博士讨论从“真实性”走向“可信性”的评价转向;中国政法大学肖沛权教授结合刑诉法修订探讨证明标准完善。各报告在方法论、规则设计与办案实践间搭建通道,指向可检验、可审查的证据体系。

  

  

  

第二单元由中国政法大学的李冰副教授主持,主题为“司法证据分析的智能转型与技术标准建构(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in Forensic Evidence Analysis)” 。本单元聚焦“智能化+标准化。公安部鉴定中心韩星周处长围绕激光打印文件筛查,香港政府化验所李志强博士阐述电子签名书写特征提取,洛桑大学嘉莉ž波尔斯顿(Carrie Polston)博士解读磁光成像审查安全/疑问文件、西南政法大学张翠玲教授深耕声纹证据评价范式转型、辽宁省公安厅王威博士围绕基于视觉AI的指纹质量规范,西南政法大学李硕博士展示传统与AI-AFIS在同源与近邻非同源条件下的性能对比。报告共同回应三问:数据采集与质量控制如何决定算法上限;跨模态特征怎样做到可比、可解释、可审查;智能系统如何以可验证指标纳入规范流程。与会者提出采集标准基准样本库评价指标环试验证的闭环方案,指向可测量、可比对、可落地的证据分析新范式。

  

  

    

第三单元由中国政法大学林静副教授主持,主题为“证据推理的基础与前沿:从认知取证到程序保障(Foundations and Frontiers of Evidence Reasoning: From Cognitive Forensics to Procedural Safeguards)” 。本单元从“认知—程序”两端合围证据推理的基石与前沿:中国政法大学郭志媛教授聚焦网络犯罪证据的可采性与完整性、湖南大学何宁博士关注认知法庭科学的范式与概念框架、北京警察学院柴田若梅博士挖掘由“个体化”转向时间性证据的证明力重构、中国政法大学罗禹昆博士提出证据推理的“五域模型”,法大严泽岷博士论述未成年人证言的程序协调与权利保障。诸发言的共性在于三点:其一,打通从数据/样本获取到法庭采信的全链路标准化;其二,运用概率与论证模型校准证明力并抑制偏误;其三,以儿童保护等程序性保障平衡效率与正义,实现由实践难题反哺理论范式。

  

  

  

第四单元由中国政法大学纪伟博士主持,主题为“新兴物证与数字痕迹的法庭识别创新路径(Innovations in the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of Emerging Materials and Digital Traces)” 。本单元聚焦“新材料+数字痕迹”的识别路径:西南政法大学黄锐教授开发柔性基底SERS实现新型毒品的数字化定量;洛桑大学马洛·登·哈德尔(Malou Den Harder)博士解析基于3D数据重估鞋底获得性特征;中国政法大学王博博士、许晓东工程师解析汽车电子数据取证难题并提出智能网联车事故的证据方案;洛桑大学波尔斯顿博士还涉猎对新型书写/印刷基材开展鉴别。诸报告汇聚为三大共性命题:其一,从感知到量化的可重复性与不确定度控制;其二,多源数据(SERS/3D/车载日志等)的采集标准、完整性与证据链治理;其三,算法与物理机理耦合,形成可解释的法庭表述与可检验的审查指标,推动标准化落地。

  

  

  

第五单元由中国政法大学王元凤教授主持,主题为“核心法庭证据的解释路径:可靠性、局限性与法庭表达(Interpreting Core Forensic Evidence: Reliability, Limitations, and Courtroom Communication)”。 本单元聚焦“核心法庭证据的解释路径”。报告以洛桑大学雷蒙德·马奎斯(Raymond Marquis)博士和塞巴斯蒂安·克罗(Sébastien Crot)博士对笔迹鉴定错误率的跨研究比较切入,强调可靠性量化与交叉验证;热纳维耶芙·马索内(Geneviève Massonnet)教授以呼吸道纤维研判死因为例,讨论来源判定、污染/二次转移与因果推断边界;塔查·希克斯(Tacha Hicks)博士就DNA在法庭的解释提出LR表述、混合样本处理与报告限定语、庭审提出沟通指引。共同关切在于:以科学测度与程序保障界定证据适用条件与局限,实现从实验室判断到法庭采信的可解释、可审查、可沟通的证据表达。

  

总体而言,来自中外的近30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当今之挑战”这一研讨会主题,在证据解释、证明标准、证据推理、物证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汇报与交流探讨。期间,来自洛桑大学的彼德曼教授、波尔斯顿博士、哈德尔博士,以及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李志强教授等为大家带来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发言,山普教授、罗伯特教授以及张保生教授、王元凤教授等众多学者与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引起了与会嘉宾的深度关注。

  

  


  

  

  

  

第五届中瑞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在98日下午闭幕。在闭幕式上,山普教授与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保生教授分别致辞。他们回顾了历届中瑞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的举办盛况,中国政法大学与瑞士洛桑大学的合作历史,并对两国两校在证据科学全球领域中合作架构与前景进行了展望。自2005年以来,中瑞双方硕果累累的合作成果将为中瑞两国乃至世界证据科学与司法文明互鉴交叉、学科融合、法治革新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此外,99日上午,研讨会在四川大学法学院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工作坊。围绕“ISO 21043-4:2025 Forensic sciences, Part 4 Interpretation”国际法庭科学证据解释标准,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讨论。洛桑大学彼德曼与山普教授的发言激起了众多学者参与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群英荟萃,百家争鸣。香港大学的陈嘉威(Ricky Chan)博士和香港理工大学王笑博士的司法语音学演讲也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标准的内涵之意。最后,王元凤教授对该国际标准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汇总分析。

  

  


随后,与会嘉宾代表团在成都市公安局刑事犯罪侦查局副局长黄思成的带领下,前往刑事技术处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嘉宾们对实战阶段的刑事科学技术兴趣浓厚,受益良多。

五、致谢

本届研讨会推动证据法学与法庭科学的深度融合,形成面向真实案件的标准化解决方案。中瑞双方将继续以联合研究中心为平台,在联合培养、能力验证与AI赋能的证据解释等方面协同发力,为法治中国与全球司法文明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