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
会议综述 | 第十三届“新兴权利与法治中国”筹备会暨《证据科学》期刊建设座谈会

    20251121日,第十三届“新兴权利与法治中国”筹备会暨《证据科学》期刊建设座谈会于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教学图书综合楼815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新兴权利学术共同体合作期刊与证据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立艳教授出席并致辞。来自11家核心期刊的主编、编辑和证据科学研究院的与会教师,围绕期刊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选题策划与学术引领、青年教师写作能力提升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王立艳副书记在致辞中首先对远道而来的参会嘉宾表示诚挚感谢,希望与会嘉宾以《证据科学》期刊建设为契机,集思广益、凝聚智慧,为期刊未来发展出谋划策。她对《证据科学》的发展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为引擎,追求学术卓越,扎根中国实践;二是以交叉融合与开放服务为双翼,激发学术新生态;三是强化特色优势,打造品牌栏目。

开幕式由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彭文华教授主持。彭文华院长在发言中简要回顾了证据科学研究院的筹建、发展的历程。他首先肯定了在过去二十年中,证据科学研究院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期刊建设、司法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在致力于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做出的贡献,以及在主办三大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发挥的国际影响力。其次,他也指出证据科学研究院在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和瓶颈,如研究院所属的《证据科学》杂志就需要与时俱进,推进高质量发展。最后,彭文华院长向与会领导和嘉宾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大家对证据科学研究院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法学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主题环节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证据科学》副主编王进喜主持。王进喜教授期望与会专家为《证据科学》期刊建设建言献策,共同探寻法学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

《法学论坛》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明珠对《证据科学》专业化办刊风格予以高度赞赏。其结合自身办刊经验,提出三点建议:首先,精准定位工作方向,凸显刊物独特风格。其次,紧密追踪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前沿动态,有针对性地策划相关文章。最后,坚守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共同营造优良的期刊生态环境。

《中国刑事法杂志》副主编蔡巍指出,在高质量发展和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学术期刊需充分发挥牵引、评价、调节及服务功能,并对期刊建设提出了四项建议。其一,以学术创新为引领,引领并发表高水平学科成果是期刊的核心功能与职责,也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其二,推动学术交流,主动汲取优秀期刊之长,借助数字化传播工具扩大影响力。其三,均衡名家效应与青年学者扶持,维系学术生态的多元与活力。其四,栏目构建应避免千篇一律,追求多样化,以充实期刊内涵,提升学术价值。

《学习与探索》副主编朱磊指出,《证据科学》在学科专业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综合性期刊的发展应借鉴专业化期刊的特色,以增强学科引领力。为此,她提出以下四点建议:首先,强化栏目特色,对证据法学和法庭科学专题进行细分,增设具有高辨识度和权威性的栏目。其次,凸显国际化特色,为国内学者提供更多元的国际研究视角。再次,培养青年学者,设立专门的青年学者专栏。最后,积极参与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以提升学界的影响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李晶晶指出,期刊发展首先需明确建设目标。其次,应集中精力完善名栏,通过名栏建设促进理论创新,并确保栏目前后内容的一致性。最后,在期刊格式方面,特别需注重脚注格式及描述的规范性;同时,关键词的选择应细致斟酌,以保障其精准性和相关性。

《江汉论坛》编审李涛对期刊发展环境进行了全面总结。从国际趋势来看,专业期刊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更受青睐,法学学科的发展态势良好。他强调期刊的发展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首先,精准定位,明确期刊的宗旨与方向。其次,内容为王,注重提升文章的学术质量。第三,体现学术创新,这是法学期刊发展的核心动力。第四,推进数字化转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最后,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筑牢刊物建设基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四级调研员魏新聚焦于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发展路径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关于《证据科学》在当前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与要点。首先,在技术层面,他指出了“算法黑箱”等新兴技术对证据科学构成的挑战。其次,在规则层面,探讨了新兴证据主体的适格性问题。最后,在价值层面,分析了新时代司法程序公正的监督问题。这些观点为《证据科学》杂志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苏州大学期刊中心编辑姜天琦基于编辑视角,分享了《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经验。其一,专职编辑对期刊建设至关重要。其二,专任编辑把握学术动态很重要。其三,依托学校特色学科彰显刊物特色。其四,重视期刊赛道选择及译文建设。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主编秦卫波指出,在《证据科学》期刊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证据法学和诉讼法学领域的核心议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避免过于狭窄的专业化倾向,同时拓宽选题范围,充分涵盖学界热点。他指出,编辑需对投稿文章的题目和关键词进行细致打磨,应以学界普遍认同为议题基础,避免过于个体化的创新。

《河南大学学报》编辑任瑞兴指出,证据在法学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贯穿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各个环节。然而,当前刊物上关于证据的讨论相对较少,因此《证据科学》刊物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可以规范层面的证据法学为核心,进一步拓展学科交叉类文章,在专题之外适当增设笔谈等多种形式的文章,以增强学术互动性与思想碰撞。

《东方法学》编辑卢玮副教授提出四点建议:首先,在选题策划上,需凝练学科共识,使学术前沿与期刊定位相契合,并重视数字化转型的法治实践需求。其次,应立体化地看待学科划分,扁平化的学科视野难以应对复杂的证据问题,故应倡导跨学科融合,推动法学与科技、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深度对话。再次,证据科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立场导向与问题意识,立足本土法治实践,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最后,应以发展的眼光审视选题的成长性,从领域和程度的视角出发,细致观察每个点位上的选题增长点。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执行主编、编辑部主任康敬奎编审强调,学术共同体需在选题策划中有效发挥学术引领作用。首先,选题策划应具备前瞻性和成长性。其次,选题策划需强化问题意识,立足中国实际,回应时代命题,聚焦国家司法改革中的关键性问题。再者,学科交叉应避免形式化的简单叠加,而应着眼于真问题,推动理论深度的交流与融合。最后,应注重学术成果的二次传播效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学术公众号、短视频解读等多种形式,推动优质论文的多渠道、广覆盖传播,增强学界与社会的互动。

在总结中,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中教授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他指出,专家们的建议切中要害,对策切实有效,意见精准务实,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张中教授对专家建议进行归纳总结:首先,需明确期刊的定位,凸显《证据科学》期刊的特色和准确定位。其次,应改进知名栏目的建设,持续提升编校工作的质量。第三,积极培育青年学者,对在证据科学相关论坛中获奖的论文,给予在《证据科学》期刊优先发表的机会。第四,严格遵循学术出版规范,确保内容的准确性、格式的统一性及引证的严谨性。第五,增加编辑部门的人员投入。第六,丰富二次传播手段,扩大期刊在学术界的广泛影响力。期望在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证据科学》杂志建设能够更上一层楼。

青年教师写作能力提升单元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褚福民教授主持,与会专家针对提交会议的论文,围绕青年教师学术写作中的选题凝练、理论深度把握与能力提升路径等展开深入探讨。

证据科学研究院印波教授聚焦国家大力推动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政策背景,深入剖析贷款犯罪所侵害的法益本质。他通过类型化分析司法实践中的四类典型案例,揭示了贷款犯罪在资金安全与市场秩序之间的法益冲突。

证据科学研究院房保国副教授,结合彭宇案与美国联邦证据规则、民法典条款,系统阐释了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风险与证据困境。从救助证据排除规则的法理基础、构成要件证明机制,以及配套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对救助证据排除规则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构建。

证据科学研究院王晨辰老师介绍,随着中国医疗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电子病历在医疗纠纷中的证据作用愈发重要。通过实证样本分析,她深入探讨了当前医疗纠纷中电子病历真实性审查判断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疏解路径。

与会专家对上述文章的选题设置、行文布局、论证逻辑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文章的具体细节提出了建设性修改意见,从多个维度有效提升了文章的时代意义与学术价值。

在会议总结中,彭文华院长对每位与会专家提出的建议逐一进行了回应,并表示将在充分吸纳各位专家宝贵意见的基础上,为《证据科学》的未来发展明确方向、规划路径。未来,《证据科学》将进一步优化选题策划机制,加强与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沟通合作,深入挖掘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交叉学科选题。同时,完善选稿用稿标准,注重论文的理论深度、学术价值及跨学科融合度,确保所刊载的论文能够代表学科前沿水平。在编辑出版流程方面,也将进行优化升级,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为交叉学科论文的发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后,彭文华院长对各位与会专家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会议期间,学术共同体合作期刊召开了闭门会议,重点就第十三届“新兴权利与法治中国学术研讨会”征文选题确定、会议时间和地点以及共同体几个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汇聚了众多知名期刊编辑与资深学者,围绕《证据科学》期刊的建设、选稿策略以及青年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言,为《证据科学》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