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
2022年度工作报告
2022年,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坚持防疫工作与事业发展两手抓,以“双一流”建设和目标责任制为抓手,立足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国际交流、鉴定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推进研究院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
(一)科研项目
2022年,全院教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20项,共有11项科研项目获批立项,批准经费共计119.89万元。其中,获批纵向科研项目3项,含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专项任务课题1项(张宏博士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项(王旭、张中);获得横向科研项目资助8项,含司法部委托项目1项(王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项(赵东),清华大学1项(刘世权)、北京理工大学1项(刘世权)、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委托项目1项(刘世权),上海市司法局委托项目1项(张保生),湖北警官学院项目1项(曹洪林),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计量中心委托项目1项(许晓东)。
同时,获得北京市高精尖经费支持150万元。共计经费入账269.89万元。
与2021年科研项目立项数量(13项)和批准经费(282.6万元)相比,立项数量和批准经费均有所下降。
本年度共有3项科研项目正式结项,部分在研科研项目进行了年度检查和中期检查。
(二)科研成果
1.本年度全院教师出版学术著作4部。分别为专著2部:《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7-2018》(张保生主编),《中国司法文明指数调查数据挖掘报告2019》(张中主编);译著2部:《法医生物学》(袁丽、赵东等译),《法庭科学专论》(赵东主译)。
2.本年度研究院教师公开发表论文50篇。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7篇,其中,SCI论文14篇(王元凤5篇,杨天潼5篇,赵东、郝红霞、百茹峰、纪伟各1篇),SSCI论文1篇(汪诸豪),CSSCI论文3篇,CSCD论文6篇;发表一般期刊论文26篇。
3.本年度研究院教师获得发明专利2项:《用于检测人血液样本线粒体基因COXI降解程度的特异性引物组合及其应用》《一种通过检测RNA降解程度判断法医学中血痕形成时间的方法》(赵东)。
(三)高层次研究基地
2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重罪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正式成立(法大发【2022】13号文件)。建设单位为证据科学研究院。由王旭教授担任主任,张保生教授担任名誉主任、首席专家,刘世权老师担任执行主任。4月15日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与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共同为基地成立揭牌。作为我校高层次研究基地,该基地的成立,将有力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充分发挥证据科学学科优势,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于社会服务能力,为我国重罪检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学术交流与合作
1.证据科学春秋季论坛
本年度主办证据科学春秋季论坛8场,春季论坛、秋季论坛各4场,累计千余人次在线聆听讲座。
春季论坛于5月5日至26日举办。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刘品新教授、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徐鹏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王星教授和浙江大学霍海红教授,主讲了题为《区块链证据》《新型毒品的证据问题研究》《统计学在司法领域的应用思考》《民事自认制度的真实观》的四场精彩讲座。
秋季论坛于11月3日至24日举办。邀请到了中南大学蔡继峰教授、中山大学赵虎教授、吉林大学杨波教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黄瑞亭主任,主讲了题目为《医疗损害鉴定因果关系分析的探索》《基于犯罪现场的法医精神病鉴定》《程序性事实观及其实现》《宋慈故事与时代价值》的四场精彩讲座。
证据科学春秋季论坛,利用网络直播的模式,为全国在校法学生和法律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收获了良好的反馈,效果显著。
2.举办“证据科学传承、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暨教育部证据科学虚拟教研室建设研讨会
2022年5月20日上午,值中国政法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证据科学研究院院庆十六周年当日,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证据科学虚拟教研室“证据科学传承、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暨教育部证据科学虚拟教研室建设”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来自教育部高教司、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专家学者参会发言,三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3.举办第四届中瑞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
2022年9月7日-8日,由瑞士洛桑大学主办,中瑞证据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与中国政法大学合办的第四届中瑞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4th ISSSES)于线上成功举行。研讨会以“科学、证据与司法证明的当下发展”(Current Directions for Science, Evidence and Judicial Proof)为主题,通过会前工作坊、中方学者特邀报告、瑞方学者特邀报告以及青年学者交流等环节,从交叉领域视角对证据法学与法庭科学的当下问题和疑难挑战进行了批判式检验。
4.举办第二届全国证据科学博士生博士后学术论坛
2022年11月5-6日,第二届全国证据科学博士生博士后学术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四川大学法学院、教育部证据科学课程虚拟教研室、《证据科学》杂志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的43位博士生和博士后作了主题报告,20位教师进行了论文点评,线下、线上共四百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
5.举办第六届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建设研讨会
2022年11月27日,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罪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主办,弘德网协办的第六届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建设研讨会成功线上召开。来自全国多地公检法系统、高校科研部门、司法鉴定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共计2652人实名线上参加会议。
(五)重点实验室工作
本年度召开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组织2022年度开放课题立项及2022年开放课题结项工作。
2022年8月10日上午,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以腾讯会议网络形式召开。会议由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耀教授主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旭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张保生教授、侯一平教授、陈建华教授、常林教授、卞建林教授、张方教授、王进喜教授,证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东教授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听取并审议了《2021年度重点实验室工作报告》《2022年实验室工作要点》。审议并通过了3项已立项课题的变更申请;审议并通过了8项已立项课题的结项申请。评审了2022年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39项,决定对其中10项课题予以资助。
会议提出了建议增补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增补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中教授、赵东教授为学术委员,全体学术委员表决通过。
(六)双一流建设
本年度研究院双一流建设获得经费资助200万元,为支付部分实验室房租。目标完成和经费执行情况100%。
本年度根据学校双一流工作安排,研究院完成了双一流相关材料的撰写和上报工作。2月,完成了2021年度双一流建设绩效自评工作;4月,完成了2022年度“双一流”建设经费校内申报工作度;7月,完成了2023年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和算编制工作。
(七)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
本年度收到上级拨付的高精尖学科经费150万(2022年12月29日),继续使用上一年度剩余经费开展高精尖学科建设任务。完成了2021年度高精尖学科建设自评报告,5月将该报告上报北京市。
(八)学位点评估工作
为了继续做好教育部学位点评估和相关考核工作,我院学位点评估小组,组织完成了2022自然年度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表与年度报告,进一步夯实了学位点评估的基础性工作。
二、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
(一)教学情况
1.课堂教学工作
(1)本科课堂教学情况
2022年,我院教师共开设85门次、1991课时本科课程。其中开设9门次、288课时本科国际课程,包括2名外教讲授3门次国际课程;为刑事司法学院、法学院讲授20门次、759课时;开设22门、56门次、944课时本科校公选法庭科学实验课。
2022学年秋季学期,受疫情影响,第11、12、13和16教学周本科校公选实验课停课。受影响课程11门次,288课时。
(2)研究生课堂教学情况
本年度,为本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74门次、2584课时研究生课程,我院24名教师参与研究生授课任务,外请了院外39名教师讲授25门次课程(含4门国际课程)。
2.课堂外教学
导师日常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读书报告、学期论文指导、学术问题讨论等,举办证据科学春、秋季论坛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研究情况
1.教学项目与奖励
曹晶老师的《提升法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研究》获批校级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在校级2021-2022学年度优秀教学奖评比中,我院张中老师荣获一等奖,李冰老师荣获二等奖。
2.通过多种渠道创新基层教学活动形式
本年度教学周每月至少开展4次基层教学组织活动。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共同成长的载体,形式包含集中交流,深入讨论,轮流讲课、实践教育等方式,内容包含政治理论学习、实践教育、教学科研业务能力等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证据科学课程虚拟教研室
2022年2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名单,证据科学课程虚拟教研室获批课程(群)教学类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该虚拟教研室由张保生教授牵头,以证据科学重大理论问题和法治建设重大需求为主要教学研究内容,加强证据科学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堂教学和考试制度改革。2022年建设约10个月以来,群成员由最初的40人增加至122人,共组织活动26次。教学办作为虚拟教研室秘书处,负责虚拟教研室平台的技术支持等工作,包括发布通知公告、成员邀请团队建设、相关教研内容上传、协助组织相关活动等。
(三)人才培养情况
1.顺利完成2022级招生迎新工作
组织完成了2022年的硕士研究生阅卷工作,组织完成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落实招生政策,严守招生纪律,做到平安招生,阅卷零误差。
2022年共录取新生86人,其中法律硕士47人,证据法学硕士15人,证据法学、司法文明博士24人。
10月份完成了2022级新生导师双选工作,开展导师与学生见面会。
2.研究生创新实践项目工作
对2021年度的创新项目进行验收,组织完成2021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经费报销工作。
3.组织完成了年度毕业论文答辩、博士论文预答辩等工作。
分别在6月份和12月份组织完成了95人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其中博士26人,硕士69人。
分别在6月份和12月份组织完成了35人次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加强预答辩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学校三级论文抽检中均无“问题论文”。
4.完成了学位点学位授予标准的起草工作
5.完成证据法学、司法文明2022级博士培养方案修订。
6.完成2023-2024年博士生导师、2023年硕士生导师推选工作。
(四)优化管理方面
制订《证据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教育督导细则》,成立第一届督导小组。组长:张中。成员:赵东、褚福民、刘鑫、杨天潼、于天水。教学督导和巡查内容:(1)参与教学巡视与检查;(2)开展课堂听课与指导。坚持全员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促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3)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院领导听课应每学期不少于4次,其他院级研究生教育督导组成员听课应每学期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1课时;(4) 进行教学文件检查。检查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学进度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内在一致性;(5)定期向学院分管领导和学校督导小组进行反馈。
三、学生工作
2022年度,院学工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护与学生教育培养两手抓,工作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开展各项学生工作,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
依托党团支部建设引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心理工作和安稳工作。通过开展主题研讨、书记讲党课、小组党课、知识竞赛等方式开展政治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和发展目标;定期进行排查,关注学生政治思想稳定,身心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作用,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了解与关注学生日常,做到学生情况的总体把握。
(二)开展第二课堂,服务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
针对2022级新生,9月29日晚张保生教授围绕证据科学为主题为新生讲授 “开学第一课”,并开展导师见面会;通过开展入学教育、职业经验分享会(11月开展)等系列专业适应教育。在学业方面,通过校级学业奖学金、院级(院南天麒麟、天津津实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的评选,发挥评优的学业导向作用;科研方面,继续开展“瑞源德邻”优秀科研论文奖和创新项目奖、协助开展春季论坛等,为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搭建平台;助学方面,开展院南天麒麟、天津津实助学金、律通助学金、瑞源德邻助学金评选,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完成学业;11月,首届“瑞源德邻”模拟法庭竞赛,以线上方式顺利开展;等等。
(三)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通过开展就业教育、就业咨询、就业经验交流等,为学生实现理想就业提供最有力支撑。在全院老师们的努力下,截至2022年8月31日,统计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62%,全院93名毕业生仅有1名同学暂未就业;也因此获评学校2022年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下半年主要开展2023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同时做好2022届毕业生离校后后续相关的指导服务工作。另外,12月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调查,通过对2019届、2020届部分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调研(问卷方式),希望了解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于研究院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进一步契合。
(四)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发挥组织育人效果
2022年,党员发展工作依然注重发展质量。严格按照党员发展实施细则,择优推荐发展对象,全年共发展学生党员16名(2020级12名,2021级4名),很好发挥了组织育人作用。
(五)做好毕业与迎新、学生两校区的搬家等工作
顺利完成两校区的迎新准备工作、新生政审以及档案的收集与整理、2021年级搬往学院路校区的搬家工作。开展2022级新生导师见面会和适应教育,引导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认真做好2022届毕业生毕业离校工作,时值6月,校院领导在校园与毕业生一起,通过参与包粽子、摄影征集等系列活动欢送毕业生,给2022届毕业生留下美好回忆。
(六)修订奖学金评选管理办法,完善学工规章制度。
本年度,主要在总结9—10月学业奖学金评选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业奖学金评选管理办法的修订。目前已基本完成,近期将提交院学术委员会和党政联席会审定。
四、队伍建设
(一)人员情况
1.人员概况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院在编人员58人,校聘非事业编1人。其中专任教师(科研型B类)31人,专职鉴定人16人,专职编辑3人,辅导员岗1人,管理岗6人,工勤岗1人,专职会计1人(非事业编)。
2.专任教师概况
证据科学研究院目前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证据法学研究所11人,法庭科学研究所20人(包括工伤1人、长期病假1人,该2位教师不计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人数)。以下统计按照专任教师有效人数29人计算,全院共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0人,占比34.48%;副高级职称13人,占比44.83%;中级职称6人,占比20.69%。拥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占比79.31%。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17人,占比58.62%。具有出国经历(六个月以上)教师22人,占比75.86%。
3.兼职教授与兼职实务导师
我院现有9位校聘兼职教授,32位院聘兼职实务导师。
4.人员异动情况
2022年度,我院新入职专业教师1人:钟悦,研究方向为电子数据;校内调入行政管理人员1人:张笑莹,安排在研究院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法庭科学实验课教学,兼JFSM杂志编辑和实验室安全工作。
2022年度,我院王晶、马翊迅等2位专职鉴定人离职。
(二)顺利完成2021-2022学年度考核工作
1.专任教师考核
本年度共26位教师参加考核,2人因病假、2人因海外提升期间未参加考核;考核结果如下:
师德优秀5人:褚福民、杨天潼、张孟周、王元凤、狄胜利;年度优秀4人:褚福民、杨天潼、张孟周、狄胜利;因未完成工作量定额考核不合格1人:胡纪念;其余人员师德考核、年度考核均为合格。
2.非专任教师考核
参评人数30人,其中处级领导干部4人,管理岗5人,技术工人1人,其他专技21人,考核结果如下:
师德优秀比例6人:杨俊丽、杨俊青、项剑、王宇聪、纪伟、顾滋偌;年度优秀4人:杨俊丽、杨俊青、项剑、王宇聪;师德不合格并年度不合格1人:莫爱新;其余人员年度考核合格。
(三)岗位聘任工作
1.教师岗位聘任
于天水申请晋级副教授六级,连园园申请晋级讲师八级,张孟周申请晋级讲师九级,已通过学校审核,尚未正式发布聘任结果。
2.其他专技岗位聘任
张金佩申请晋级其他专技司法鉴定系列十一级岗,已通过学校审核,尚未正式发布聘任结果。
(四)本年度教职工获奖情况
张中教授荣获2021-2022学年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
李冰副教授荣获2021-2022学年度优秀教学奖二等奖
王旭荣获2022年度教职工之友
李冰荣获2022年度优秀工会工作者
张金佩荣获2022年度工会工作积极分子
五、国际交流合作与外事工作
2022年,我院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展了以下方面国际交流工作。
(一)成功举办第四届中瑞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
(在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中已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二)开设线上国际课程
1.2022年3月22日至2022年5月20日期间,国际证据科学协会理事会委员、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特聘实务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满运龙教授(Thomas Man)为我院研究生讲授32学时的《美国法律、宪法与律师职业和实务》课程。
2.2022年5月21日至2022年6月16日期间,刘大群教授(国际刑事法庭余留机制(MICT)法官、联合国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ICTY)副庭长、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法官),讲授32学时的《国际刑事审判机构的程序与证据规则》。
3.2022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期间,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约翰·亨利·威格莫尔(John Henry Wigmore)特座教授Ronald J. Allen讲授32学时的《Introduction to the Law and Field of Evidence》。
4.2021年11月29日至2022年12月29日期间,洛桑大学刑事司法学院(The School of Criminal Justice University of Lausanne)特座教授Alex Biedermann讲授32学时的《Introductory thoughts on evidence evalu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forensic scientistAlex Biedermann》。
受疫情影响,四门国际课程均采用线上视频授课,同时,因为在线授课的灵活性,听课人群不仅包括我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其他高校师生与各界法律工作者也积极参与旁听,践行了我校开门办学的宗旨,拓宽了证据科学研究院的社会影响力。
(三)111计划证据科学创新引智基地
“111”计划证据科学创新引智基地是法学领域第一家获得立项的创新引智基地。该基地横跨医学、工学、理学和法学等学科,以证据法学、法庭科学和二者的交叉研究为研究领域,以证据法学、法医学、物证技术学和狭义证据科学为研究方向,以证据科学的重大理论、科技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为研究内容,体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2022年4月27日,“111”计划证据科学创新引智基地参加教育部、科技部组织的验收答辩。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教授,“111”计划证据科学创新引智基地主任、证据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张保生教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李居迁教授,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王旭教授,王元凤教授参加答辩。教育部、科技部公布的验收结果显示“111”计划证据科学创新引智基地成功通过验收。
六、证据法学研究所
(一)推进《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20》发布会的举办
由于新冠疫情影响,2021、2022年并未举办《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发布会,但是围绕《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20》的准备工作一直在进行。《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20》是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继《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9》之后的第七个年度报告。该报告根据课题组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独立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形成。目前,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仍在继续。
(二)举办2022年证据科学秋季论坛系列讲座
(在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中已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三)组织举办第二届证据科学博士生博士后学术论坛
(在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中已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四)协助组织讲授了证据法学高级研讨班培训
2022年7月23至28日、11月25至30日,证据法学研究所协助我院组织讲授第八期、第九期证据法学高级师资研讨班培训,围绕证据分析、职权主义证明观、电子证据、言词证据等主题对来自全国的教师、律师、法官等法律从业人员开展讲授培训活动。
(五)组织开展证据法所教师集体备课
2022年证据法所一共组织了12次次集体备课活动,分别邀请了法庭科学研究所和学院之外的专家(刘世权、樊传明、熊晓彪等老师)主讲。主题包括重罪案件证据分析、事实裁判的绝对信念条件、概率推理等。交叉集体备课促进了两个研究所、校内外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也为青年老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学术氛围。
(六)继续开展《证据科学数据库》建设
对法规、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项目等资料分类整理、上传,为证据科学教学、研究提供资料服务。
七、鉴定与社会服务(法庭科学研究所)
(一)机构与人员设置情况
1.机构设置
研究所的内部设置有法医学部和物证技术部两大部门,并细分为9个专业科室。法医学部包括法医病理、法医临床、法医精神病、法医生物学、法医影像学室等5个专业科室;物证技术部包括文件检验、声像资料和电子数据、交通事故车辆与痕迹鉴定、微量物证与毒物毒品鉴定等4个专业科室。
设有法庭科学教研部,负责法庭科学所本科生实践教学与研究生实验、科研、兼管全院伦理、英文杂志编辑部、法庭科学博物馆等教学与研究的相关工作。
设有综合部,包括质控办、财务室、后勤办、客服办等4个行政管理科室。
2.人员情况
法庭科学研究所人员总数76人,其中鉴定人53人,鉴定人助理13人,行政人员10人。
从法庭科学所的人员流动情况来看:新入职鉴定助理3人,于盛楠、朱淇源、王雨萌;新入职教师1人,钟悦;新晋鉴定人9人,张金佩、魏紫薇、李珊、屈高翔、杨明等;其中,多名年轻鉴定人扩增鉴定领域(如纪伟、陈宇星、毛子怡等)。此外,鉴定人申请退休1人,张凤芹;鉴定人员离职7人,侯伟良、刘冉、王晶、马翊讯、毕桂宾、刘小玉;、李明。
鉴定人队伍在继续保持高学历、高职称的优势下,年轻化趋势明显。
(二)确保实验室安全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及我校安全生产的号召,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问题。
1.完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
分级分层责任到人,切实履行实验室安全的闭环管理;修订和完善《作业指南和安全工作手册》,覆盖了教育部对实验室的各个环节要求;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项目风险评估与管控等。
2.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
每年对进入实验室的专职工作人员和参加学习与科学实验的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和考核。我院备有安全教育录像,提供给所聘职工学习,备有多套安全知识考题开展考核。今年6月份,我院42名教职工参加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举办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与管理培训班,完成了12学时培训并通过考核。我院有66名师生参加了2022年教务处组织的线上实验室安全培训并通过考核。
3.开展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
教育部每年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随时抽查高校可能存在的重大隐患,并督促整改,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扎实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
4.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2022年度,开展了年度消电检活动,以及日常消防设施年检、维护、保养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属地消防管理部门完成消防检查工作。完成消防门改造、新购消防服、灭火器。
2022年10月11日法大鉴定所开展了消防应急演习,本次演习达到了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反应快捷、自救与专业救援相结合的演习目的,增强了参与人员的消防应急知识和本领,进一步提高了消防安全意识。
(三)鉴定业务持续
尽管受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但是我所在司法鉴定方面继续发挥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作用,引领地区司法鉴定的发展模式和技术发展,2022年共完成各类司法鉴定案件6024件(同比下降约为33.6%),鉴定收入总额约1940万元,同比下降约为28.83%。
鉴定工作量受疫情管控政策影响波动较大。
(四)鉴定质量可靠
在法庭科学实验室认可方面,2022年9月11至12日,七位专家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委派,进行了考查和审核,本次评审认可领域从19个突破到30个,项目参数达到182项。相关成果再创历史新高。
在司法鉴定机构国家级资质认定方面,我所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163号)、《司法部 市场监管总局 关于加快推进司法鉴定资质认定工作 的指导意见》(司规[2019]号)以及《司法鉴定资质认定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司办通[2022]10号)等相关文件要求,积极开展法医毒物、法医物证、微量物证、声像资料、电子数据鉴定等专业的国家级资质认定复评审工作。目前,该项工作正处于有序的筹划中,并有望于2023年上半年完成。
(五)鉴定管理优化
1.妥善迎接行业全面评查
2022年初,根据司法部新颁布的《法医类 物证类 声像资料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细则》以及北京市司法局办公室《关于在全市开展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全面评查工作的通知》,法大鉴定接受了司法行政管理系统以及外部专家对我所10个专业门类人员、环境、设备、鉴定档案等方面的系统评查,并全部获得优秀的评价结果。
2.有序开展所内质控管理
在设备方面,我所质控办配合专业室完成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工作,送检设备共计60件,来检工作因疫情尚未开展。在标准查新方面,我所本年度开展标准方法查新共计2次,目前无需在CNAS更新或扩项的标准。在迎接外部检查方面,全所各专业室通力合作,圆满完成海淀区司法局鉴定档案抽查工作。在所内档案管理方面,所质控办共计开展档案抽查活动3次,累计抽查了158本鉴定档案。此外,质控办组织开展陈旧档案的电子化工作,将此前暂存于外部的陈旧档案全部整理至所内,并逐步实现电子化。预计将于2023年6月前将我所5层堆积鉴定档案实现电子化。在能力验证工作方面,在质控办的组织下,我所各专业室参加本年度的能力验证活动,其中包括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组织的CNAS能力验证活动38项(通过率100%,满意率95%),北京市公安局局组织的CNAS能力验证活动4项(目前结果尚未反馈)。
3.不断提升软件硬件管理
(1)信息化管理方面。近年来,国内司法鉴定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加大信息化管理幅度,例如全国司法行政管理系统、全国法院系统均设置专门的案件流程管理平台,实现所有司法鉴定活动的公开透明管理。在此期间,我所不断完善“法大鉴定”小程序、所OA系统等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实现案件登记、结果传达、快递发送等环节的自动化水平。2022年底,我所启用了新版OA系统,并有望在2023年实现案件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硬件改造方面。继2021年所内消防监控系统的成功前移之后,我所于2022年再次启动实验室安全改造大型工程,即气瓶间和化学试剂间的整体改造,目前相关工作已临近验收尾声。此外,我所根据相关评审意见,更新了DNA室、法医病理室的陈旧设备,补充了法医临床、电子数据、交通痕迹等专业室的部分小型设备,并于本年度4月和9月分别实现了2批次的固定资产报废(累计报废26件)。
(六)教育培训突出
1.多频次继续教育培训
分别在2022年5月27日至5月31日、6月10日至6月14日主办了两期2022年度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人转岗(岗前)培训暨人身损害标准线上培训班,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广东等地司法鉴定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共计154人参加了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司法鉴定人的执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并结合各地司法精神病鉴定工作实际需要,在2022年9月16日至9月18日,组织开展了本年度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实务培训工作,并邀请蔡伟雄、唐宏宇、胡纪念、马长锁、史天涛等业内专家围绕热点问题开展系列讲座。此次培训共有123名学员参加。
2.大范围鉴定信息分享
我所通过“法大鉴定”公众号,与国内司法鉴定领域的专业及同仁开展良好互动。“法大鉴定”公众号推送内容以原创为主,主要发布学院及研究所党建工作、新闻动态以及培训通知等,辅以行业动态、政策变化及标准更新等信息的转发与分享。截至2022年12月初,“法大鉴定”公众号总用户数为9732人,同比去年新增1575人;总发布推送721篇。其中,2022年度共发布推送64篇,平均每周更新1-2篇,全年阅读量为5.4万人次。
(七)社会公信力彰显
1.我院6位专家(法大8位)入选全国司法鉴定专家库
为进一步加强司法鉴定专家队伍建设,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司法部组建了全国司法鉴定专家库。2022年6月,司法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组建全国司法鉴定专家库的通知》(司办通[2022]65号)公布了全国司法鉴定专家库专家名单(试行),在全国183名司法鉴定专家中,北京市15名司法鉴定专家入选;其中,包括了中国政法大学的8名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入选全国司法鉴定专家库的8名专家分别是:王旭、张海东、马长锁、王元凤、李冰、曹洪林、王万华、顾永忠。其中,我所推荐专家占北京地区专家总数的40%,占全国推荐专家总数的3%,在近3000家国内司法鉴定机构中名列前茅。
2.办案单位诚意致谢高水平鉴定服务
2022年7月,齐齐哈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向我所发来《致谢函》,感谢我所程刚、杨天潼、纪伟三位鉴定人,针对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意见的重大异议,从现场痕迹、烧伤形态等专业角度阐述了鉴定依据、鉴定程序、检材来源和鉴定方法,并从专业知识层面就司法鉴定相关情况进行了解释说明,明确了鉴定环节上的多个专业争议问题,使当事人对法院庭审实质化更加信服,为法官对鉴定意见的采信方面有了更加科学、严谨的分析判断。
3.青年专家技术帮扶青海地区鉴定领域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加大对青海地区智力支持,全面深化京青两地人才交流合作,经北京、青海两地党委组织部门沟通遴选,法大鉴定所文痕技术室主任李冰同志于2022年7月22日-7月31日期间赴青工作,对青海省文痕类司法鉴定行业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包括执业规范、疑难案件技术解决方案、能力验证案件指导、新技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专业技术帮扶工作。此外,我所多位专家受青海省司法厅邀请,提供法医物证、法医临床、法医毒物等领域的司法鉴定培训项目,不仅有效提升了青海地区相关专业的整体实力,而且个别领域实现了全省零突破。
4.多类司法鉴定项目持续助力北京交通事故管理
(1)北京市公安局司法鉴定服务招标活动第五次连续中标。2022年,我所持续与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的司法鉴定服务合作,在其第五次招投标中以综合优势脱颖而出,在电子数据、微量鉴定等专业领域持续中标。
(2)法大鉴定助力2022北京冬奥闭环管理。
2022年北京冬奥期间,我所与北京市公安局签订《血液乙醇检测技术服务合同》,此外多专业制定《涉奥事故鉴定服务工作方案》,为全市冬奥闭环管理工作提供交通事故鉴定的技术支持。
(3)法大鉴定为首都地区酒驾管理保驾护航。
鉴于我所在与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事故处的良好合作,双方于2022年5月签订《血液酒精含量应急检验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约定特殊情况下(如新冠疫情)的酒驾检测技术保障,以确保首都地区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
(四)法庭科学博物馆建设
法庭科学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集法庭科学(含法医学与物证技术)文献文物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也是法庭科学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平台,属“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重点研究任务之一。
2016年开馆后,在学校宣传部的指导带领下,先后加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加入中国博物馆协会、成为北京高校博物馆专委会会员,2018年入选“RONG聚法大——十佳校园文化品牌”, 2020年证据院因法庭科学博物馆建设荣获中国政法大学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2022年2月23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薛小建教授、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秘书处负责人曹融女士、中国律师博物馆执行馆长刘航先生一行专家到我院法庭科学博物馆参观并座谈交流。法庭科学博物馆名誉馆长王旭教授、兼职馆长赵东教授以及法大鉴定所王元凤教授陪同参观并组织了座谈会。2022年11月24日, 法庭科学博物馆邀请黄瑞亭主任参加证据科学秋季论坛谢列讲座的第四讲《宋慈故事与时代价值》。
八、主办刊物
(一)《证据科学》编辑部
1.2022年各期出版情况介绍
全年出版杂志6期,刊发论文情况见表1。每期印数2400册(含赠阅)。
表1 2022年1~6期刊发论文情况
期 号 |
总 数 |
证据 法学 |
证据 科学 |
法庭 科学 |
基金 课题 |
1 |
8 |
3 |
4 |
0 |
3 |
2 |
8 |
7 |
1 |
0 |
4 |
3 |
8 |
6 |
0 |
2 |
4 |
4 |
8 |
7 |
0 |
1 |
4 |
5 |
9 |
6 |
3 |
0 |
5 |
6 |
9 |
7 |
0 |
0 |
3 |
合计 |
50 |
36 |
8 |
3 |
23 |
2.2022年1~6期专题选稿实际情况
2022年第六期我们尝试组织了“书写时间鉴定专题”探讨。文件制作时间鉴定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法庭科学领域很重要的难题,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将会助益于提升文检鉴定在司法实践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每年的专题文章策划对于聚焦理论和实务热点,提高杂志刊文质量有很好的推动作用,2023年我们还会继续根据情况策划相应的专题。
3.收稿及审稿情况
稿件采编流程运作越来越成熟和规范化,编辑部的收稿、审稿和发稿等各环节也条理清晰、有条不紊。
全年作者有效投稿量大约在230篇左右,与去年相比增加了约50%。作者直接投稿的稿件采用率继续增加。被录用的文章内容以证据法学为主,同时有少量法庭科学方面的论文,作者多为一线的教学科研人员和技术鉴定人员以及一些在校博士研究生。
4.我刊被各大检索系统收录的统计情况
(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收录转载1篇文章。
(2)核心期刊相关数据
中国知网相关数据:2021年综合影响因子0.870(2020年1.063),较前一年有明显下降。
5.编辑部的工作方面
2022年下半年编辑部新入职一位专职编辑刘奕君老师,专职编辑队伍力量加强。未来在杂志审稿、约稿和对外学术会议交流等业务工作方面都可期待有所提升。
为了进一步加强每期稿件的内容审查专业性、严谨性和程序规范化,从第六期杂志开始恢复了因各种原因暂停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编前稿件讨论会议,并形成了正式的制度性文件。
6.目前杂志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杂志一直以来面临最大的稿源偏少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稿件和权威专家撰稿的文章仍然不够;
(2)杂志稿费等相关成本支出问题长久没有得到解决;
(3)本院老师参与约稿、组稿和审稿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JFSM编辑部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and Medicine》(法庭科学与法医学杂志)是由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和我校证据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全英文国际专业期刊。期刊名缩写为JFSM(ISSN:2349-5014,E-ISSN:2455-0094; http://www.jfsmonline.com)。JFSM期刊广泛涵盖与法律问题交叉的科学与医学主题,专业领域涉及犯罪学、数字/多媒体科学、工程科学、法医人类学、法医临床学、法医齿科学、法医病理学、法医生物学、法医放射学、法医毒物学、法学、文件检验、法医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等等。同时JFSM也接受法庭科学与法医学中技术和责任事故以及伦理相关问题的投稿。
自2015年5月出版第一期(创刊号)以来,JFSM期刊已正式出版了236篇学术论文。在社会各界的支持、JFSM编辑部以及编委们的不懈努力下,JFSM期刊于2017年4月26日被收录于DOAJ开放获取期刊索引系统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2020年3月JFSM期刊正式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2022年度共上线4期杂志,正式出版28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原著论文11篇、综述性论文10篇、案例报道4篇和简讯2篇,编者寄语1篇。
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
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指导,以“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建设”和目标责任制为抓手和指引,不断促进科研与学科、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双刊、两所及行政等方面建设,推动我院各项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一、 科研与学科建设
(1)完成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评估报告,力争通过评估。
(2)以双一流学科为依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我院科研管理机制,完善教师考核指标体系。
(3)以目标责任制为导向,修订我院科研考评及奖励等文件,形成具有特色的科研与学科方向。
(4)完成2022年度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内容。
(5)召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开展2023年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评审工作;完成学术委员换届。
(6)在学校内,针对法大鉴定所,成立鉴定技术发展部、鉴定标准研究部-两个科级岗位,期刊与学术评价办公室新型管理岗位,辅助学科建设。
二、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1)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
(2)继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健全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的监控与培养力度的投入,加强研究生奖/助学金的发放力度,鼓励学生科研创新。
(2)多方措施助力,做好毕业生就业,确保就业目标(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全校排名前10)的实现。
(3)继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成教学基层组织换届:成立证据法学所、法医学教研室、司法鉴定学教研室三个基层教学组织。
(4)加强本科生课程建设,《证据法学》课程申报并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坚持“内培外引”做好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加强我院师资队伍建设。
(2)着力青年教师事业发展计划,组织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计划、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的申报,注重教师梯队与新生力量培养。
(3)以研究所为单位开展教学教研,鼓励老师相互观摩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4)严把师德关,发挥教师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的作用。
(5)继续引进大数据、AI方面青年教师,强化法庭科学人才队伍结构。
(6)鼓励专职鉴定人学历教育-清华、法大的博士,百名涉外法治人才计划。
四、做好重罪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建设
(1)与重罪二厅,举办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沟通会
(2)举办《重罪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研讨会》
(3)完成《重罪检察证据分析指引》的撰写,10月底,在杭州召开研讨会。
(4)成立二家重罪检察证据分析分基地-杭州、西安;开展培训与案件论证。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继续做好2023年度外国知名学者开设国际课程以及举办讲座的相关工作。
(2)继续推动我院教师在国外一流法学期刊中的论文发表工作,加强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3)继续做好111证据科学创新引智基地的建设工作。
(4)开展与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的互动与合作。
(5)与国际教育学院合作,设立“国际学生法学教学实践基地”。
六、继续加强主办刊物的管理(《证据科学》/ JFSM杂志)
(1)加强杂志选题与约稿,提高稿件质量,扩大杂志的影响力。
(2)加强制度建设与队伍建设,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
(3)努力将《证据科学》打造成为我国法学家的精品刊物。
(4)继续保持JFSM杂志的良好发展态势基础上,争取新的发展。
七、继续开展研究院品牌活动
(1)继续在全国开展“中国司法文明指数”调研工作,数据报告撰写工作,并召开“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新闻发布会。
(2)继续举办证据法学师资高级研讨班。
(3)组织第三届证据科学全国博士生、博士后论坛(上海)。
(4)证据科学春、秋季论坛、学术沙龙。
(5)举办第七届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建设研讨会。
八、继续做好鉴定社会服务
(1)全面加强法大鉴定所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2)全面加强鉴定质量管理,完成CNAS体系文件的换版工作。
(3)推进能力验证提供者PTP-监督评审现场评审工作;
(4)全年完成司法鉴定业务5000件以上,等级评估争取为A;
(5)获批司法鉴定标准化试点单位。
(6)继续吸纳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法大新闻学院、社会学院专业教师作为兼职鉴定人。
(7)继续开展法大鉴定所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9)持续推进法庭科学文化建设,开展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