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领导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
张中

71. “论侦查阶段的有效辩护”,《当代法学》2017年第6期。

70. “法官眼里无事实:证据裁判原则下的事实、证据与事实认定”,《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69. Where are the Witnesses: The System of Witness Appearance in Court Is Breaking Down in Criminal Procedure in China, Proof  in Modern Litigation: Evidence Law & Forensic Science Perspectives, Barr Smith Press 2017, pp.103-122.

68.“构建更为合理的司法文明指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证据科学》2017年第2期。

67. Practical Straits of the Forensic Examin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and Medicine, vol. 1, Jan. 2016,  p.33-38.

66.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Witness Appearance in Court in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US-China Law Review, vol. 12, Nov. 2015,  p.841-854.

65.“论证据法学的科学性及其学科地位”,《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5年第3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版。

64.“证据法是怎样被实践的——以十个地方法院为考察对象”,《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第18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

63. Practical Basis of Evidence Legislation in ChinaRevista de Processo vol. 243. Ano 40. Maio., 2015,  p.123-161.

62.“实践中的证据法——中国证据法实施情况调查研究”,《证据科学》2015年第2期。

61.“解读《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 2014》”(合著),《法制日报》2015年3月4日,第12版。

60.“中国刑事司法的实践困境”,《证据科学》2015年第1期。

59. “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合著),《中州学刊》2015年第1期。

58.“刑事案件中陪审员对科学证据的期望——‘CSI效应’神话的观念与现实”,《证据科学》2014年第6期。

57.“新形式证据观——论证据裁判原则下的证据”,《证据理论与科学——第四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56. Haplotype Diversity of 17 Y-STR Loci in a Chinese She Ethnic Group Population Sample from Fujian Province, Southern China(合著),证据理论与科学——第四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55. Genetic Analysis of 17 Y-chromosomal STRs Haplotypes of Chinese Manchu Ethnic Group Residing in Liaoning Province, Northern China(合著),证据理论与科学——第四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54. Forensic Discrimination of the Kitchen Knives of Three Common Brands in China by ICP-AES and Infrared Absorption(合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April, 2014.

53.“法官、陪审团与科学证据”,《诉讼法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9月版。

52.“虚拟世界与真实审判”,《人民法院报》2013年2月7日。

51.“北京汉族群体30个常染色体InDel位点群体遗传学及法医学研究” (合著),《遗传》2013年第12期。

50.An accurate method for microanalysis of carbon monoxide in putrid postmortem blood by 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合著),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Volume 229, Nos. 1-3, June 2013.

49.Forensic discrimination of three common brands of kitchen knives in China by ICP-AES and infrared absorption(合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January 2013.

48.Haplotype diversity of 17 Y-STR loci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 sample from Shanxi Province, Northern China(合著),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Volume 7, Issue 1, January 2013.

47.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for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morphine using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ectroscopy(合著),XXI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search Congress,Mexico,August9~19,2012.

46.“监督意识:司法民主的要求 程序法治的保障”(合著),《检察日报》2012年6月21日。

45.“证据意识:刑事诉讼的灵魂”,(合著)《检察日报》2012年6月13日。

44.“排除合理怀疑:刑事证明的新标准”(合著),《检察日报》2012年5月16日。

43.“证据定义转向形式理性”(合著),《检察日报》2012年4月24日。

42.“论科学证据的证明力”(合著),《证据科学》2012年第1期(《司法鉴定统一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全文转载)。

41.“制衡的公正与统筹的效率”,《人民法院报》2012年2月23日。

40.“无证据,不事实——论证据裁判原则下事实认定”,《证据理论与科学——第三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

39.“允许怀疑:科学证据的新标准”(译文),《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司法鉴定统一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全文转载)。

38.“民意匡护正义”,《人民法院报》,2011年9月15日。

37.“论经验法则的认识误区与实践困境”, 《证据科学》2011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6.“看得见的正义”,《人民法院报》2010年11月11日。

35.“论非法供述的证明问题”,《证据科学》2010年第5期。

34.“证据法学哲理化初论”,《刑事诉讼法哲理探索》2010年版。

33.“论美式辩诉交易对我国刑事诉讼的渗透及其障碍”,《公民与法》2010年第6期。

32.“关于《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调研报告”,《证据理论与科学—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1.“论法律援助进入乡土社会的方式”,《诉讼法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30.“日韩司法制度考察报告实证研究”(合著),《诉讼法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29.“改革审判程序 促进司法公正”(合著),《法制日报》2006年12月14日。

28.“中英刑事审判程序改革研讨会综述”(合著),《人民法院报》2006年12月14日。

27.“刑事诉讼中的弱势群体论要”,《诉讼法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26.“论刑事司法体制改革与诉讼结构之调整”(合著),《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6期。/《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走向诉讼社会学”,《寸心集——樊崇义执教四十周年祝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解读‘双重危险’”,《诉讼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3.“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改革的基本思路”,《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论私有财产的宪法保护与侦查程序改革”,《刑事审前程序改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权利保障与权力制衡”(合著),《中国司法》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6期。

20.“论我国刑事诉讼原则体系的构建”(合著),《中国司法》2004年第11期。

19.“暂缓判决实证研究”,《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刑事审前程序理念与制度探索”(合著),《人民法院报》2004年8月11日。

17.“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合著),《法制日报》2004年7月30日。

16.“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法典化”(合著),《中国司法》2004年第7期。

15.“强制收治‘精神病人’应法治化”(合著),《人民法院报》2004年6月4日。

14.“社会变革与刑事诉讼转型”(合著),《政法论坛》2003年第6期。

13.“‘张冠李戴’的DNA鉴定”,《中国诉讼法判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12.“论犯罪法人参与诉讼方式”(合著),《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1.“论刑事证据展示的价值基础”,《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0.“俄罗斯刑事诉讼结构转向当事人主义”(合著),《检察日报》2003年3月24日。

9.“警方可以立案侦查重婚案”,《检察日报》2003年1月23日。

8.“医治刑讯逼供的良方——举证责任倒置”,《法制日报》2002年12月12日。

7.“迟到的正义”,《法大成人教育》2002年第1期。

6.“不起诉制度若干问题研究”(合著),《检察实践》2001年第1、2期/《诉讼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试论法人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合著),《政法论坛》2000年第4期。

4.“伪证”,《法大成人教育》2000年第3期。

3.“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研究生法学》2000年第2期/《研究生法学50期特刊》。

2.“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山东法学》1999年第6期。

1.“浅析我国刑法中的严格责任”,《研究生法学》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