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成果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
“国际视野下的刑事判决”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顺利举行

2025年9月27日,“国际视野下的刑事判决”研讨会暨同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修改研究创新团队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八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二十余位刑事法学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活动。多位法律实务工作者及在校学生也积极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开幕式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法大法庭科学鉴定研究所所长王元凤主持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彭文华教授致辞

彭文华院长首先代表主办方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高度评价岳礼玲教授及其团队完成的《国际视野下的刑事判决》,指出该书涵盖多个国家的司法实践,系统梳理了不同法域在刑法适用与量刑原则方面的异同,为理解域外刑事司法制度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我国刑事法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强调,程序法是实体法实现的保障,刑事判决的程序正当性直接关系到裁判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二元对立模式已难以适应现实需求。同时,随着DNA检测、电子数据等科技证据的广泛应用,如何平衡个人信息保护与大数据侦查,已成为各国司法共同面临的挑战。此次跨学科的深度对话,必将为证据科学的交叉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幕式后进入主题发言环节,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林静副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岳礼玲教授围绕“刑事判决书中的证据推理”作主旨演讲。

岳礼玲教授首先对主办方的支持以及法律出版社在出版过程中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她坦言,《国际视野下的刑事判决》一书在编写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多国判决文本的翻译难题、刑法论证体系的跨法系理解障碍等。正是在众多学者通力合作下,才得以完成这一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比较法研究成果。

随后,岳礼玲教授深入阐述了“证据推理”在刑事裁判中的核心地位。她指出,证据推理是指法院在审判中,从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出发,通过逻辑分析与经验判断,逐步形成事实认定,并最终支撑法律适用的过程。它不仅是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也是区别于法律推理的关键环节。她强调,透明且可追溯的事实认定过程,有助于保障审判的公正性;清晰展示裁判结论的形成路径,能够有效维护被告人与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而裁判理由的公开化,则有利于增强司法权威和社会信任,降低上诉风险。

岳教授还系统介绍了证据推理的基本流程,包括证据的收集与出示、可信度与证明力的评估等关键步骤。针对当前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争议,她从“量化表达还是语言描述”“确信的本质属性”“统计证据的地位”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并结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深入解读了“合理确信”与“基于强有力证据的高度确信”的内涵差异。此外,她还探讨了证明标准在认识论与决策理论层面的争议,介绍了贝叶斯定理、归纳与演绎推理、推定与法律拟制、概率与经验法则等多种推理工具,并剖析了记忆偏差、感知失真、矛盾证据等现实挑战。通过对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与混合式诉讼模式的比较,她从透明度要求、证明标准差异、证据规则设计三个维度,揭示了不同法系下证据推理的制度特征与思维逻辑。

最后,岳礼玲教授总结指出:证据推理是连接事实与裁判的桥梁。从比较法视角看,裁判的合法性依赖于严谨的推理过程。未来应在提升裁判透明度、促进司法公正、减少认知偏见等方面持续探索,推动我国刑事司法裁判质量的整体提升。

主题发言结束后,活动先后开展两场圆桌研讨。

第一场由湖南大学法学院周子实教授主持,聚焦实体法议题。清华大学法学院王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樊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莹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院赵书鸿教授、赵晨光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王永茜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潘文博老师结合书中案例围绕案件定性、量刑、法律适用差异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第二场由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院黄河教授主持,聚焦程序法议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程滔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陈学权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陶朗逍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陶野老师、北京才盛律师事务所商伟律师,围绕国外判决研究的空白领域、中外裁判文书差异、传统认知误区的纠正以及后续研究方向等话题,分享了各自的观察与思考。

闭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交通事故痕迹物证研究室副主任纪伟主持。

法律出版社资深策划编辑郑怡萍女士发表致辞。她表示,《国际视野下的刑事判决》的出版是我国法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突破传统比较法研究的抽象范式,以司法判例为载体,直观展现各国在罪名认定、刑罚配置、程序机制及证据采纳等方面的异同,实现了从“制度对比”向“实践对照”的跃升。她回顾了编辑过程中的主要挑战:多语种文献的精准翻译、学术表达的统一协调、全书结构的系统编排等。得益于岳礼玲教授团队的严谨治学与高效协作,最终既保留了原判决的文化特色与法律语境,又提升了中文读者的阅读体验与理解便利。她指出,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拓展了法学研究的国际视野,更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可作为司法人员办案参考、法学教学参考资料以及了解域外司法实践的重要窗口。最后她向所有参与撰写、翻译、审校的专家学者及支持本书出版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谢意。

随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郭烁教授作会议总结。他以“三个感想”概括本次盛会:一是“人和”的盛会——汇聚了刑事法领域的众多同仁,既有师门传承的情感联结,也有跨校合作的学术共鸣,充分体现了中国法学界的凝聚力;二是“人和”的成果——本书作者与译者多为岳礼玲教授指导的学生及相关领域学者,辅以郑怡萍编辑的专业把关,使作品兼具资料性与学术性,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智慧结晶;三是“久久为功”的事业——他认同“文化各异,文明可鉴”的理念,认为“一国判决的质量,反映其法学研究的深度”。当前我国刑事判决在引用学理观点、回应辩护意见、强化说理逻辑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他呼吁刑法与刑诉法学者携手共进,持续推进我国刑事司法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

本次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界与实务界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更通过实体法与程序法双重视角的深度对话,为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与实践借鉴。相信《国际视野下的刑事判决》一书的出版,将持续推动刑事法学领域的比较研究与理论创新,助力裁判文书质量提升与司法公信力建设,为中国刑事法治的发展注入持久动力。